本篇文章5102字,读完约13分钟

9月18日上午,甘肃省政府办公室举行了题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回展——为新时代而奋斗的辉煌70年”的系列新闻发布会。甘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凌云、副省长王建军围绕“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主题介绍了甘南藏区的发展情况,并回答了有关问题。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现辖8个县市99个乡镇(街道)664个行政村,总人口74.23万人,包括西藏、汉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24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55.92%。甘南是离大陆最近的雪域高原,是古丝绸之路“唐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1985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考察甘南时,做出了“甘南是青藏高原的窗口”、“甘南是西藏现代化的跳板”的论断,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绿色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这是所有民族文化的摇篮。赣南历史悠久。早在夏商以前,人类就在“三江并流”流域繁衍生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四瓦文化和新店文化相继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驻足。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以“世界西藏大学”为基础的独特而鲜明的文化景观

这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已经两次经过赣南。在中国革命史上,曾发生过“俄国会议”、“腊子口战役”等重大事件。“北方战略”的政策已经在这里确立。红土司杨开仓放粮、宣下抚支持藏区反军阀斗争的故事成了一个好故事。中国革命在这里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这是自然遗产大观园。岷山境内绵延数千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雪峰起伏,草原辽阔,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120多条支流贯穿全境,草原、峡谷、山脉和湿地是中国五大牧区和九大重点林区之一。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包括20多种国家保护动物和400多种木本植物,如大熊猫和亚洲金猫。它们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活标本库和基因库,是典型的植物王国和动物公园;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矿址270处,14种矿产储量居全省前五位,特别是黄金产量居全省第一,黄金储量居全国第二。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这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以拉卜楞、冶里关、扎干那、大峪沟、张方圆山、拉子口、尕海湖、黄河第一弯为代表的31个A级景区,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荣获“西部最具吸引力旅游景区”、“世界50个生活自由的户外天堂”、“50个梦想旅行者一生必去的地方”、“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精品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生态低碳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这是一个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赣南是黄河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补给区。黄河流经甘南433.3公里,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长江第二支流白龙江年平均径流量占嘉陵江总径流量的60%。玛曲和尕海湿地面积801万亩,被誉为“青藏高原之肾”和“中国水塔”。它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首批国家生态文明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经过70年的艰辛,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将会是辉煌的”。赣南是全省典型的稳定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欠发达区和极度贫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1953年自治州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特殊关怀下,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和指导赣南工作。历届国家委员会和州政府都敢于率先垂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任重道远。随着共和国前进的历史步伐,甘南藏区与祖国同行,实现了经济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全国坚持新时期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党的治藏方略和新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的重要讲话和指示,大力实施生态立国、文化支撑、旅游振兴、工业繁荣、国家稳定战略。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蓬勃发展的经济生态、灿烂的人文生态、团结进步的政治生态,扎实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赣南正以一种充满活力、开放、宽容、大胆、自信和活力的新姿态走向世界。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经济发展从浪费走向繁荣,实现多产业并举

建国前,赣南基本上是一个单一的自给自足的农牧业经济,工业空白色,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经过70年的发展,经济已经从单一结构向一、二、三产业一体化转变,经济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2018年,泉州国内生产总值155.73亿元,是1949年的519倍,大口径财政收入19.18亿元,是1953年的5812倍。

近年来,赣南以优质经济发展为基础,着力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着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从建国初期的95.7: 2.5: 1.8优化到2018年的23.7: 14.5: 61.8,第三产业成为

我们继续推进开放发展,全面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增加投资吸引力。20年来,共签订合同项目714个,总金额379亿元。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千万”工程,成功举办“一会一节”开幕式,得到了文化旅游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九色香巴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甘南州荣获2019年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十大最受欢迎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2019年省委书记俞被评为“红珊瑚”,亚洲旅游文化旅游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8年游客1217.2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57.04亿元。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基本条件是从贫穷到白人,这种认识与日俱增

解放前,赣南交通闭塞,城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建国以来,我们实施了一大批顾全大局、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18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5.8亿元,是1953年的27.63万倍。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夏河机场通车,何琳高速公路通车,县与县之间连接二级公路,所有城镇和村庄都连接硬化道路。西城和何蓝铁路有望在今年内开工建设。安全饮用水、电力、通信、市政、网络和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将全部覆盖。以合作城市和七个县城为代表的新型草原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县市城区面积扩大到43平方公里。泉州城市化水平达到34.52%,城镇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高。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生态环境从恶化走向有效治理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气候变暖、草原过度放牧、森林过度采伐等原因,赣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直接威胁到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组织实施了总投资44.51亿元的《甘肃省甘南黄河重要供水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2006-2020)》,安置游牧民1.45万人,治理鼠害草地1573.5万亩,流动沙丘3.55万亩,沙化草地10.69万亩,沙化草地1.16万亩不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施了一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程,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保持在全省前列,所有饮用水源水质优良。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中国生态学会在腊子口联合发布《绿色长征宣言》,发起绿色长征,连续十年举办腊子口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并为不同群体编写和分发双语生态文明教育书籍。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委托中国科学院编制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绿色现代化试点示范区规划,开展泉州市自然资源资产评估,编制玛曲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社会事业从落后走向全面进步

解放前,赣南社会发展程度低,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十分落后。建国之初,全州文盲率高达95%。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全国建立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截至2018年底,各类学校429所,在校学生12.4万人,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4%。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完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为重点,全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944个,床位3093张,千人4.18张,有效缓解了医疗困难问题。泉州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4岁增加到2018年的66岁。赣南大剧院、国家体育场、国家图书馆等一大批重大文化体育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三馆一站”、农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播电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全面覆盖。多年来,已建成133,700套经济适用房,修复了99,800套农牧村危房。农牧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8.5平方米和34.6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得到保障。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人们的生活已经从贫困到虚弱再到繁荣

建国初期,泉州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0元。一直以来,我们关注就业、社会保障、上学、看病、住房、旅游、用电和饮用水等。,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人们继续得到更多的好处。2018年,泉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77元,是1949年的45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83元,是2004年的5.2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稳步进入小康社会。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密结合赣南实际,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扬长避短,突破瓶颈,集中精力做大事,全国亮点频现。

首先,坚决战胜贫困。坚持精准扶贫的基本战略,深入农村摆脱贫困,敢于死亡,拼命办好小康社会,不断完善组织领导体制,夯实扶贫责任,夯实扶贫基础,继续推进产业扶贫,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全面开展“两个保证”冲刺。从2001年到2018年,农牧村的贫困人口减少了651,400人,贫困率从79.39%降至3.89%

第二,深入推进“环境革命”。深入发展全球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制定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开展全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大规模“环境革命”。深入关注城市、乡村、风景名胜、公路、河流、市场、建筑工地、厂矿、学校、医院等“十大领域”。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各级力量,向影响城乡环境的各种“顽症”和“恶习”宣战,集中力量整治“脏乱”,实现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全无垃圾”的目标。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第三,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深入探索和创新农牧村新发展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以自然村为单元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农村、旅游专业村和贫困村的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总体导向,以水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合农牧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组织、平安甘南、精神文明等项目。以“生态生活、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核心,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截至目前,国家共投资126亿元,建设13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红色旅游、生态体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农牧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农牧村的贫困落后状况得到彻底改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和国内主要媒体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建设无垃圾、生态文明小康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源源不断的学生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调查研究。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第四,尽一切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分裂斗争,进一步推进依法正常治理,大力推进“群众管群众、和尚管和尚”、“电网+十户联防”、“十管十防”等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构筑社会稳定的“安全防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国家模范。九个单位、十六个个人荣获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回顾70年的奋斗历程,赣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特殊支持,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力支持,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中央企业、天津市等对口支援城市、“七市九企”和省有关单位的无私援助和艰苦奋斗的结果。这也是历届州政府领导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体现了祖国大家庭无可比拟的温暖,肯定了党治理西藏无可比拟的正确方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初衷,心存感激,锐意进取,始终以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适应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努力稳定增长,推进改革,调整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编辑:张静文

标题:奋进·感恩·奋进——甘南藏区70年回顾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