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2字,读完约4分钟

经过20年的发展,公募基金行业的格局已经相对稳定。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资源向总公司倾斜,小公司生存的空空间越来越有限。行业似乎“大局已定”,小型基金公司正面临生存和发展的焦虑。

中小基金公司难以突破

基金行业明显存在分歧。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131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总管理规模为12.95万亿元。其中,32家公司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总计10.6万亿元,占公开发行行业整体规模的80%以上。换句话说,其他近100家公开发行机构的总规模仅占总规模的20%左右。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效应愈显 中小基金公司突围难

据业内资深人士介绍,随着20年来公共基金的发展,强者的格局越来越明显。总公司在资金、人员和技术设备上有更多的优势,有更多的机会扩展和扩展到创新业务。“公开发行的蛋糕这么大,其他小公司参与新业务的机会很小,发展非常困难。”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效应愈显 中小基金公司突围难

2018年,股市表现不佳,股票基金规模缩水,首当其冲的是小公司的股权缩水。由于中小企业尚未完成整体产品线布局,股权基金的萎缩对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影响更加明显。“市场不好。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这可能很困难,但对我们来说却是一种损失。”一些基金公司的人说。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效应愈显 中小基金公司突围难

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来说,“焦虑”是多方面的。

最大的焦虑是天赋。去年,一家中小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业绩突出,基金经理提出了公司无法承受的薪酬要求,基金经理跳槽离开了。“中小型基金公司很难留住业内顶尖的基金经理。”该公司的一名相关人士表示。

这些公司的人才压力不仅仅是基金经理。"最近,银行理财子公司到处挖人,主要是中层和后台."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未来银行子公司业务的扩大,急需优秀的投资和研究人才,而中小基金人才将是招聘的重点。

除了人才,渠道也让中小型基金公司头疼。当大公司考虑如何加强与银行的合作时,小公司却苦于没有机会进入银行的白名单。大公司担心养老基金的发行规模,而小公司没有资格申报养老基金,因为规模不符合标准。一些小公司的fof团队已经成立两年了,成本很高,但是产品还很远。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效应愈显 中小基金公司突围难

增强投资研究的竞争力

布局细分产品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基金公司坚持以公开发行为核心,完善投资研究体系,寻找发展机遇。

事实上,加强投资研究团队建设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迫切需要。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投资取决于业绩,只有有业绩,才能获得更多投资者。投资和研究的实力决定了基金公司的发展。记者了解到,一些公司正在扩大和完善投资研究团队,对基金经理的需求很大。受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一些公司限制了海外招聘的数量,基金经理主要从内部选拔。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效应愈显 中小基金公司突围难

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小基金公司大多注重产品类型,探索细分和特色布局的机会。

“中小型基金公司在规模上没有优势,但它们也更容易转型。”信达澳洲基金表示,公司目前的主要方向是智能量化,并成立了智能量化投资部,涵盖从战略到品牌开发到产品发布的各个环节。2018年报告了两种智能定量产品,今年将发布两种活跃的定量产品。在投资方向上,信达澳洲银行也开始重新规划,目标是全面覆盖上海、香港和深圳市场。定量和基本面活跃的股票产品都将延伸到上海、香港和深圳的股票。今年,它计划发行4至5只上海、香港和深圳股票基金。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效应愈显 中小基金公司突围难

此外,债券基金仍是一些公司今年布局的重点。该基金公司市场部的一些人士表示,机构投资者对债券市场依然热情高涨,公司计划根据机构需求发行中短期债务基金。

一位固定收益投资主管也表示,债券基金今年仍可发行,这是相对确定的。“尽管债务看涨者进入了下半年,但在牛市和熊市中,债券都有合适的投资品种。目前,缩短期限可以获得更好的回报,公司今年将推出更多债券基金。

在a股市场动荡和低迷的背景下,股权产品面临着发行难的问题。上述信达澳洲基金公司表示,销售难度日益增加,银行对小型基金公司的准入门槛逐渐提高,对规模和业绩的要求更加严格。

也有一些中小企业利用赞助资金作为突破口。深圳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市场部的一位人士表示,将发行两只赞助基金。“我希望这些产品能尽快建立起来,并在目前的市场上推出新产品,这样就很容易取得成果。”

标题: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效应愈显 中小基金公司突围难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