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65字,读完约8分钟

西海是世界上最好的。长期以来,西海固地区的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了中国扶贫的伟大进程。

1972年,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宁夏固原地区工作座谈会,重点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农业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家不断在西海固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通过“三西”农业建设、“八七”扶贫、新世纪扶贫开发和集中连片扶贫的进程,西海固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西海固地区围绕“两个保证、三个保证”实施了精确的扶贫开发,坚持以解决贫困问题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西海固,曾经贫穷落后,现在已经焕然一新。

“红军粉”让村民走上致富增收之路

西吉县是宁夏人口最多的县,生态脆弱,气候灾害频繁,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这里,重点是西海固最困难的扶贫问题和最艰巨的任务。

在西吉农村,有一个关于“红军粉”的故事。1935年,红二十五军越过六盘山进入西吉县,红军教当地农民做粉丝。粉丝的出现解决了土豆难以保存的问题,为当地人的生活开辟了道路。

如今,在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49岁的回族农民白世明是有名的“粉丝王”。“自从我曾祖父开始做粉丝,它就一直传到我这一代,从未被打破过。”白世明家族的四代人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粉”的技术,使粉丝产业越做越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世明就用驴拉石磨粉碎马铃薯,收集并沉淀汁液,纯化马铃薯淀粉,然后通过特定的手工过程进行加工。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粉丝非常坚韧。

“年产量从几十吨到几百吨,产量与日俱增,声誉逐年累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白世明的“红军散”的产量和销售量不断增加,不仅销往甘肃、新疆等周边省份,还开拓了北上官市场。

2015年,白世明再次扩建工厂。如今,他的工厂每年生产600多万吨粉丝。在白世明的带动下,万和村粉丝产业遍地开花,70%以上的村民从事粉丝加工,实现了附近工人的就业。80多年前,红军留下的手工业成了回汉致富的好途径。

西吉县吉强镇桃子湾村也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桃子湾村有农民358人,耕地7000亩,小水库2座,农业生产基础良好。自2016年以来,该村吸引了一家农业科技企业,并将土地转让给该企业,以发展有机农业、养驴、养牛和其他产业。村集体申请的政府产业升级和发展资金也已注入企业,村集体和农民每年都可以享受经营红利。

今年,桃子湾村47岁的季晓红转让了全部20英亩土地,年收入2000元。她在温室里工作,每月收入2400元,加上村集体年底支付的股息,比她自己的农场多挣2万元或3万元。

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模式,企业照顾贫困户的牲畜,桃子湾村每年向89户建立档案、立卡的贫困户发放红利。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30元,全村脱贫。“依托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探索新机制、新方法,探索村集体和农民共同发展、以村为主体、市场化的新路。”吉强镇桃子湾村的村干部何纪明说。

海源绣“绣花”生活更美好

西海固地区生态脆弱,资源短缺,工业发展基础薄弱。近年来,因地制宜,地方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农村得到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为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固原市靖远县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叶嘉村位于靖远县老龙潭风景区的核心区域,是当地著名的贫困村。多年来,村民们一直生活在美丽的风景中。

“这里山少,农业不能发展,自然灾害多,收成没有保证。”20世纪70年代,在回族农民赵万生的记忆中,村里有70多个家庭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村里到处都是牛羊的垃圾和粪便。下雨时,每个人都浑身是泥。”赵万胜回忆道。

进入21世纪后,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村民们开始探索和发展乡村旅游,他们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

“依托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老龙潭自然风景区,我们尝试搞‘农家乐’,这次试验尝试了希望。”2005年,赵万生开了第一批农家乐,第一年就赚了2万元,然后逐年递增,现在他的年收入可以达到10多万元。

凭借六盘山森林公园等景区优势,叶嘉村抓住“建设全球旅游示范县”的机遇,开始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少数民族村寨等项目,实施农家乐升级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村级硬件设施,显著改善了村庄面貌。

根据最新统计,叶嘉村有135个农舍,有320名员工。2018年,叶嘉农家乐接待游客近16万人,平均家庭收入5.5万元,其中商业家庭最高收入达到70.5万元。农舍为这个村庄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固原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其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家经营乡村旅游的商业实体,六盘山已建成100户智能家园,带动4万多农民脱贫致富。

海原县位于西海固的腹地,自古以来就有刺绣传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海原女子陆,初中毕业,学裁缝。她为家乡的人做衣服赚钱。她发现带有刺绣装饰的衣服很受当地人的欢迎。于是陆在2009年开始经营刺绣产品。

"订单是不变的,有时是没有的."海源绣工艺精湛,针法精细,耗时很长。卢开始创办手工业合作社来培训刺绣工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加入了刺绣行业。

为了进一步发挥刺绣在惠民生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地政府及时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刺绣行业的发展。当地已经建起了刺绣商业街。商店前三年的房租和取暖费由政府补贴,劳动和就业部筹集资金,对各种手工业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员进行集中培训和评估。

海源绣开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它不仅在当地畅销,还吸引了附近地区的顾客。此外,在中国-阿拉伯博览会和国家农业博览会上还有海源绣的展台。目前,海原县有12家刺绣、剪纸公司和合作社,24个专业村,近5000名员工,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650户贫困家庭建立档案和卡片,实现创业和增收。

告别“山外两天”

如果你想致富,先修路。在西海固山区,道路交通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固原市大力发展交通扶贫,并意识到所有县都与高速公路相连,所有行政村都与沥青路或水泥路相连。乡镇公交普及率达到100%和96%,安全便捷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目前,固原市公路密度高于宁夏平均水平。

多年来,在六盘山脚下的隆德县官庄乡钱庄村,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没有改变。近年来,钱庄村修建了一条通往隆德县和固原市的农村公路。通过这条公路,钱庄村开辟了连接银川、兰州、Xi和其他周边大城市的国道和高速公路。

交通先行,工业进入村庄。在过去的两年里,钱庄村新建了一个由当地政府和福建一家企业联合建造的扶贫车间。当地妇女在扶贫车间组装人造花,每月收入一两千元。去年,36岁的周在淡季去扶贫车间组装假花。在这里,与周共事的有六七十人之多,与周共事的有二三十人之少。“这种模式非常灵活。你不必经常去上班。如果你有时间,你会过来,并根据你的工作量支付。农民会照顾他们的家庭。”隆德扶贫办公室副主任张瑞志说。

扶贫使西海固从“受苦受难”走向增加收入和致富

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阳平村,随着三级公路的建成,该村对外开放了交通。与此同时,在该村废弃的小学里为附近的旅游景点建造了扶贫车间,以前无法出售的山核桃和老树根在扶贫车间被加工成旅游纪念品。来自阳平村的40岁农民杨晓琴(音译)每天黎明时分都会赶到扶贫车间,和大家一起做山核桃枕头。“娃娃们去了其他地方上大学,只是为了给自己找份工作,赚些零花钱。”杨晓琴说。

扶贫使西海固从“受苦受难”走向增加收入和致富

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彭阳山区农村公路已延伸到自然村,彻底改变了“山中两天,山外两天”的局面,实现了“山中有路,山外有路”。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目前山区农村扶贫产业由无到有,从小到大,带动了农村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彭阳县副县长何绍勇说。(马富春)

编者:王瑞静

31610954,。扶贫使西海固从“受苦受难”走向增加收入和致富。

标题:扶贫使西海固从“受苦受难”走向增加收入和致富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