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4字,读完约4分钟

从注册资金2000万元的本土企业开始,绿地发展实现了三次飞跃:上海绿地、中国绿地、世界绿地。

这家有26年历史的公司拥有创始人张玉良的品牌。在商界,他标志性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他谦逊待人的态度早已闻名。

张玉良曾经说过,一个优秀企业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战略不仅应该规定企业应该做什么,还应该规定企业不应该做什么。同时,企业的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他还高度赞扬了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nosuke Matsushita)的一句话:“战略就是下雨,打一把伞。”因为战略是第一位的,绿色空间发展有目的和有组织的系统创新,以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根据格陵兰岛10月21日发布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格陵兰岛的合同销售额已达2670亿元,同比增长31%。然而,绿色空间已经对下一阶段产生了影响。张玉良说:“绿色空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正迅速走向万亿美元的规模,并不断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迈进。”

对话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新一轮转型已在路上

在过去的26年里,绿地一直走在中国企业发展的宏伟道路的前列,但前面的路还很长。在“92学校”企业中,只有极少数还活跃在企业的第一线。

未来会发生什么?也许,时间是最好的测试工具。在张玉良和他所负责的绿地背后,慢慢展现的是企业家的命运和40年的改革开放。

最初的愿望

《时代周刊》:从在系统内建立海洋绿地的角度来看,回顾过去,你的初衷实现了吗?

张玉良:格林兰岛成立于1992年7月18日。公司的初衷是以市场为导向为上海城市绿化建设服务。多年来,绿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可以说,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管理创新,培育优秀企业文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取得了非凡的发展。

对话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新一轮转型已在路上

《时代周刊》: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为26周年建立了绿色空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此外,你即将进入退休年龄。你考虑过退休吗?

张玉良:今年也是我个人在绿色空间成长的第26年。绿色空间的非凡发展也是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房地产结下不解之缘。在此期间,我很幸运能为这个行业和普通人的更好生活贡献我个人的一份力量。

毫不夸张地说,绿地集团的发展史几乎是中国改革史的企业版。例如,1997年至2001年期间,格陵兰抓住住房制度改革的浪潮,大力参与上海“365危房改造”等大规模旧城改造项目,并借此机会逐步投资商品房项目。

特别是在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和国际化成长的新道路上,格陵兰留下了充满奋斗和成就的多彩篇章,我和每一个格陵兰人都为此感到骄傲。“永不止步”是绿地企业精神的真实写照,只要做到了,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时代周刊:你如何看待中国房地产业在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的变化?

张玉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房地产业主要经历了起步、快速增长、回归“制造时代”等几个阶段。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逐渐形成了更具可持续性的产业格局和市场结构,从回归到回归住宅,变得更加“住宅化”。

《时代周刊》:对企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张玉良:2018年是中国企业的重要历史节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已经在很多领域实现了从跑向跑的转变。但是“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走的是模仿赶超之路,西方企业是我们的老师。中国企业能否走得更远,成为领导者,取决于企业创新的模式。

对话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新一轮转型已在路上

过去,许多中国企业的创新基本停留在商业模式创新和创新技术组合应用上,而没有触及技术创新,尤其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很重要,但容易被模仿,在市场竞争中很难筑起“深沟高垒”,往往导致“冲向顶峰”,然后“在红海中竞争”,最后“悲哀”。

对话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新一轮转型已在路上

相比之下,技术创新是核心创新,也是最难模仿的创新。技术创新是否有突破越来越成为检验世界级企业的试金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全新的创新模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创新上,尤其是核心技术创新。

对话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新一轮转型已在路上

时代周刊:在过去的绿色空间发展中,你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

张玉良: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树立了企业形象。

第一,领先的房地产企业。绿地地产的发展规模和产品类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超高层、大型城市综合体、特色城镇、高铁站商务区和现代工业园区等领域。2017年,绿地地产主营业务签约销售额超过3000亿元,继续位居行业前列。

标题:对话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新一轮转型已在路上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6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