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64字,读完约2分钟

基金子公司的业务风险似乎处于集中爆发期,有些违约,有些陷入纠纷,这不仅危及公司的利润,也损害了公司的品牌。在去渠道化和去杠杆化的背景下,基金子公司的规模不断缩小。它曾经是基金公司扩大规模的利器,但现在已经从“蜂蜜”变成了“毒药”。此外,随着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的分批成立,预计未来多数基金子公司将成为鸡肋。

基金子公司业务“地雷”爆发 从“蜜糖”变“毒药”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基金的子公司规模为6.12万亿元,而截至2017年底,这一数字为7.3万亿元,子公司的管理规模持续萎缩。

更严重的是,在早期,当子公司四处奔走、争夺项目时,风险控制并不到位。例如,上海证监局此前认为德邦基金公司的子公司风险控制管理薄弱,存在重大风险。董事会组成和重大事件报告流程不符合公司制度要求,部分项目存在形式尽职、投资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责令整改。此前,包括海富通在内的多家基金的子公司都受到相关监管措施的约束。

基金子公司业务“地雷”爆发 从“蜜糖”变“毒药”

如今,这些商业“矿山”正处于爆发期,严重涉及到所发产品的违约和纠纷。一些子公司利用诉讼为投资者追回资产,但首先,时间周期长;其次,即使官司打赢了,也不知道资金能否收回,这显然损害了他们自己的品牌。处理不当也可能给母公司带来麻烦,小型基金公司的净资产损失不起。几天前,有很多投资者上门要求母公司出具声明的案例。

基金子公司业务“地雷”爆发 从“蜜糖”变“毒药”

至于子公司的现状,笔者早在五年前就写了一篇文章,提醒子公司进入的新领域不是一片待开垦的沃土,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如果规模是最重要的,项目质量会降低,风险会在将来爆发。

从行业的后续趋势来看,目前银行基金的子公司脱颖而出,而其他大多数公司的份额都在缩水。在这种环境下,小公司最好学习一些合资基金的长处,不要从事他们没有优势的业务。

此外,现在银行准备直接成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它可能与基金子公司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这些子公司也需要尽早计划,以免成为鸡肋。

标题:基金子公司业务“地雷”爆发 从“蜜糖”变“毒药”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