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6字,读完约4分钟

自“外来垃圾”禁令实施一年以来,原材料的短缺迫使相关企业,许多企业提高了污染控制水平。加工模式也已经集中在园区,转变为现代循环经济,循环产业正逐步转向规范化、有序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如何充分利用绿色价格杠杆机制,加快回收体系建设,将是资源回收行业需要深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史上最严洋垃圾禁令实施一年:倒逼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升级

自去年7月以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禁止外国垃圾入境和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被称为历史上最严厉的禁止外国垃圾入境的举措,并多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一年多过去了,该计划的实施效果如何?相关企业和行业是否适应新的市场规则?对此,《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史上最严洋垃圾禁令实施一年:倒逼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升级

全面拦截“外来垃圾”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固体废物进口国之一。据海关统计,中国固体废物进口量多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在2012年达到峰值5890万吨后,呈下降趋势。

固体废物并不完全等同于“外来垃圾”。只有国家禁止的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危害的固体废物才属于“外来垃圾”范畴。换言之,相当数量的进口固体废物仍然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城市矿山”,属于“错位资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客观上有必要进口一些固体废物来缓解原材料的短缺。正因为如此,中国对固体废物的进口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分为禁止进口、限制进口和自动进口许可三类,其中“国外废物”是国家禁止的固体废物。

史上最严洋垃圾禁令实施一年:倒逼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升级

据统计,2017年中国固体废物进口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进口量为4370万吨。如果把各种非法固体废物都包括在内,实际入境量会更大。受利益驱动,大量进口固体废物流入一些污染控制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渣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一些外来垃圾甚至带有病毒和细菌,对员工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史上最严洋垃圾禁令实施一年:倒逼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升级

"“外国垃圾”确实已经到了无法治愈的地步!"海关总署发言人张广智表示,根据“方案”,去年年底前,中国已经完全禁止进口有害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从今年开始,国内来源的废塑料、未分类废纸、废纺织原料和钒渣等四类24种固体废物从限制进口类别调整为禁止进口类别;到2019年底,可被国内资源替代的固体废物进口将逐步停止。

史上最严洋垃圾禁令实施一年:倒逼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升级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海关等部门也加大了对“外国垃圾”走私的积极拦截力度。今年5月22日,国家海关启动了第三轮“蓝天2018”反“外国垃圾”走私专项集中行动,这是近年来海关开展的最大规模的反“外国垃圾”走私集中行动。据统计,今年以来,海关共破获走私犯罪团伙81个,查获并核实“外国垃圾”120多万吨。

史上最严洋垃圾禁令实施一年:倒逼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升级

这项禁令迫使该行业转型

自“外国垃圾”禁令实施一年多以来,回收塑料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中国材料回收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再生塑料行业正在从“不可接受”走向逐渐被认可,相关企业也在努力寻求转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废塑料回收国之一。废塑料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石油资源的不足。据统计,中国仅进口废塑料,占全球废塑料出口值的一半以上。

“今年4月18日,新版《进口废物管理目录》将工业废塑料等16种固体废物从限制进口目录调整为禁止进口目录,将于今年12月31日起实施。这意味着废塑料的进口已经从部分限制转变为全面禁止,国内再生塑料行业几十年的经营模式也将彻底改变。”王永刚说。

史上最严洋垃圾禁令实施一年:倒逼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升级

中国塑料学会塑料回收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江苏连云港龙顺塑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玉顺向记者表示,进口废塑料之所以受到制造商青睐,是因为除了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已经到位,减少了企业在分拣、粉碎和清理方面的成本投入外,进口废塑料大多使用国产塑料,其相对较好的塑料性能也导致再生塑料企业更愿意从国外进口废塑料。

史上最严洋垃圾禁令实施一年:倒逼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升级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包括再生塑料行业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可再生资源利用企业是技术含量低、产业集中度低、污染防治水平低的“三低”企业,“分散、混乱、污染”现象更加突出,加剧了对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

王永刚说,“外国垃圾”禁令颁布后,原材料短缺迫使回收塑料企业,约30%的企业选择停止生产和改变业务。剩下的一些企业开始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回收系统,而另一些企业则去海外建厂,将废塑料直接加工成原料颗粒,然后再进口到中国。

标题:史上最严洋垃圾禁令实施一年:倒逼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升级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