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1字,读完约3分钟

每年暑假,舆论领域总是一个热门的新闻话题和教育话题。

几天前,一位来自浙江杭州的母亲在网上发帖称,全班只有她的孩子从未出过国,参与讨论的人很多。一些家长表达了同样的烦恼,而更多的网民表达了他们做不到的无奈。这一事件类似于去年流传的一篇文章“每月30,000,不能支持孩子的暑假”。现代家庭中教育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所以父母不知道该在哪个节点停止支付,因为他们担心会耽误孩子的未来,但他们必须考虑自己的负担。

对“孩子必须出趟国”的攀比应保持清醒

对这一代孩子来说,在很小的时候出国看世界是幸运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会。考虑到新一代孩子的教育水平,用一代人的标准来衡量自然是不可能的。儿童教育投资的增加反映了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家长消费观念的提升。孩子们第一次出国的年龄在不断提高,这意味着社会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对“孩子必须出趟国”的攀比应保持清醒

出国固然好,但没有必要夸大焦虑,为社会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参考坐标。作为杭州人,我发现我同事的孩子并不是都出国了。在新闻中,孙女士还提到她的儿子在杭州的一所私立学校,学生的家庭条件非常好。这类学校的学生情况没有普遍的参考意义。在这一点上,有必要澄清公众意见的传播:夸大的标题可以被援引为谈话资本,但它们被怀疑误导公众。近年来,海外游学逐渐成为一个新兴行业,但也存在行业门槛低、缺乏标准等问题。高达50%的毛利率也让人对一些游学项目的含金量产生质疑。商业机构非常善于利用父母的攀比心理来培养出国的虚假需求。

对“孩子必须出趟国”的攀比应保持清醒

此外,我不得不承认“出国”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父母对教育的过分重视。带着孩子出国已经成为教育中“逃离”的奢侈包,就像申请上课和补课一样。不幸的是,这种“奔跑”往往形式多于意义。当许多父母让他们的孩子练习舞蹈、钢琴、击剑和骑马时,他们不追求他们能给孩子增加什么样的文化和艺术涵养,他们也不考虑他们的孩子是否对此感兴趣。这更像是为某种教育收集邮票或“积分”——别人有,我也想要。出国也是一样,要花费数万美元。“旅游”和“学习”的比例是多少?你提高孩子的文化思维能力了吗?你需要问一个问号。

对“孩子必须出趟国”的攀比应保持清醒

现有教育体系下的各种“必修课”已经让家长筋疲力尽。如果我们继续在是否花钱出国的“选修课”上努力,教育只会变得更加陈旧,其功利主义就会暴露出来。无力花钱送孩子出国是父母进行教育的好时机,让孩子明白生活不容易,父母也不容易;要明白生活可能在任何地方都是有限的,你不是无所不能和武断的;知道如何自力更生。

对“孩子必须出趟国”的攀比应保持清醒

有成千上万种方式向孩子们展示这个世界。探索在各种限制下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是合格父母的一项基本技能。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可以归咎于缺乏资金,这很容易引起共鸣,但可能不会直接攻击问题的本质。

值得庆幸的是,世界各地的父母都对他们的孩子怀有同样的感激之情。只要你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你的孩子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滋养,你就值得做父母。对于那些不断出现的横向比较,最好保持一点清醒。

(作者:李,媒体评论员)

标题:对“孩子必须出趟国”的攀比应保持清醒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3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