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0字,读完约4分钟

6月24日,清华大学“重建畲族记忆”社会实践支队赴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开展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活动。本研究希望深入畲族村落,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探索畲族元素与时代审美的结合,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在此前的调查中,支队成员了解到,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而景宁、丽水是中国唯一一个充满自然气息、源远流长的畲族自治县,在“九山半水半田”的风情中孕育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在当下的继承与创新中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胸前有鸥,腕底有花的畲族工匠

景宁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银饰、丝带、剪纸等。在景宁县,我主要参观了畲族的彩带和银器工匠。

畲族传统头饰“凤冠”为银色。因此,打银技术已成为畲族的无形符号,并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静宁县惠民路72号,是一家“畲乡银匠老店”。现在主要由陈庆华负责,他的父亲陈佳瑜是佘银的代表性继承人。旧银是一种古老的银制品,以前人们已经使用过或穿过。在第12代,陈家族的旧银器工艺一直以家族传承的形式传承至今。

浙江静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

传统手工艺有自己的价值,工匠也有自己的尊严。这就是畲族传统工艺与现代结合的原因,但它并没有被时尚冲昏头脑。“现在市场上有机器,都是纯银的。使用纯银作为珠宝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它太软,容易变形;还有一个。长时间佩戴后,纯银光滑的表面会变黑,容易磨损。旧银不同。你穿得越多,它就越亮。”陈庆华的憨笑。

浙江静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

陈家玩银器,并不局限于老派,而是意在创新。陈佳瑜一直试图将当今的时尚潮流与传统银器结合起来,以便向老年学习。加工车间也在探索大众可以接受的生活用具和欣赏产品的方向,如勺子和筷子,甚至在银面上雕刻字画。

在谈到他为什么坚持时,陈庆华回答说:“这种手艺如果不能传到我们这一代人那里,就会丢失。我们必须传承上一代,并鼓励下一代传承下去,因为这是一门古老的手艺。现在做这件事,我总觉得纯手工做比任何机器做都更有意义。”。像他的儿子一样,陈佳瑜不喜欢用机器加工旧银。"机器确实可以做得更好,但我们坚持手工和粗糙,这被称为有品味."

浙江静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

陈一直在摸索。

缎带是畲族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只需要几根简单的竹片、几缕丝线、一根固定的柱子和一双灵巧的手,而不需要大型的乐器。这是爱的象征,衣服中间的裙子,也是一份礼物...丝带图案承载着古代畲族先民的祝福信息,是畲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写照,或包含着美好的祝愿。

丝带的传承人兰奶奶说:“丝带的编织非常繁琐,即使是专业的传承人也至少需要三天的时间来编织丝带。其中,仅仅是线程准备就能让一天变得忙碌,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会丢掉所有以前的成就。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有耐心做这样的工作。”因此,畲族彩带的传承与创新亟待解决。

畲族的无形未来:推陈出新,推陈出新,与整个地区相结合

增强畲族新一代青年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责任感;鼓励新一代青年加入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行列,是畲族工艺可持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当今社会,人们对个性时尚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民族特色元素成为设计领域的一大亮点。对畲族工艺来说,它继承了古老的民族精髓,注入了新的设计理念,使它们能够和谐融合,为她“走出去”和“生活”提供了优势和机遇。

当然,上述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在于建立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联系。如果你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你将会如鱼得水;简单地进行无形的保护就像饮鸩止渴。融入全球旅游是畲族获得现实意义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是传统畲族手工艺品的销售,还是畲族传统生产生活的展示,都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个空的空间。全球旅游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畲族在其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浙江静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

经过这次深入调查,清华大学“重建畲族记忆”支队将继续推进总结工作,如撰写调查报告、设计纪念产品、规划景点和民居、编辑传统畲族工艺纪录片等。期待他们的最终结果。(文字/地图“回忆重建”支队)

编者:纪爱玲

标题:浙江静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去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