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8字,读完约3分钟

位于中国中部的安徽省合肥市,谢承均正在进行最后的现场调试。他的团队开发的“拍照识别昆虫”系统将在12月扩展到600多种病虫害,并将于明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拍照识别昆虫”并不是一项新技术。然而,传统的识别准确率较低,无法应用于该领域。要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必须依靠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实现识别技术的“自我进化”。

"这是为了解决两大问题: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谢承均表示,通过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的100多万份农作物病虫害样本的收集和比较,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该系统的平均识别率达到80%以上,能够实现水稻病虫害的及时快速诊断和准确的应用指导。

这是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中国农村的缩影。从“体验农业”到“数据农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渗透,中国农村生产力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在中国西部的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一个总价值50亿元的西红柿镇正在各子头村建设。未来,这里将建成智能温室,实现订单生产、标准化种植、精细分级、化学品销售和冷链配送。

在太谷县的一个番茄温室里,一个小管、一桶肥料和一个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按比例灌溉和施肥。这种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田森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正在推广的一项新的人工智能技术。

天森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温室种植负责人李靖飞表示,过去传统种植依靠人工浇水和施肥,但现在所有数据都显示出来,操作自动化。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打开手机种地”,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有一种人工智能“渗透”到农业生产中的奇妙反应。

安徽农业大学青年学者许表示,推进生产智能化适应了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形势,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成为新农民。

作为安徽省农业信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绍文主持开发了一套农业形势预警项目。通过采集和汇总环境温度、湿度、降雨量和光照等历史数据,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推理,实现预警功能。

李绍文认为,中国仍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要实现精准农业,必须依靠智能设备的机械化和智能农业的信息化,并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

自中国农业领域整个产业链中的人工智能项目“农业脑”出现以来,各地的相关应用迅速发展,这是一种以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新型现代农业形式。

目前,许多中国科技企业都参与了农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开发。

扫描“二维码身份证”,监控每个甜瓜的生长周期,实时掌握作物的浇水、施肥和成熟度,让甜瓜在最佳时间采摘;完整记录猪的生活轨迹。如果你不跑200公里,你就不能出去。实时识别猪的进食和啼哭,以判断其程度...

此外,人工智能的使用为建设智能村和实现“有效治理”开辟了新的途径。

许认为,人工智能不仅具有宏观智能政务“云办公”、“网络自治”、基层选举监督、大数据生产计划指导等功能,还可以体现在对留守儿童的超远程监控和沟通等方面。智能技术将有效遏制和纠正农村治理中的痼疾和死角。同时,农村治理模式的智能化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农村吸引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杨、陆)

编辑:计然

标题:人工智能加速了向农业领域的渗透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