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8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在上海发布的《2019-2050年4月10日》,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财政不可持续性的挑战。在这方面,报告建议,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标本兼治,并从制度根源和参数改革方面引入综合设计方案,以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可持续性。

提升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 尽快实现全国统筹

系统维护率将在未来30年翻一番

在企业缴费率为16%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系统中参与人、缴费人和退休人员的数量得到两个概念下的系统维持率,即系统中退休人员与参与人的比例定义为“参与维持率”,系统中退休人员与缴费人的比例定义为“缴费维持率”。根据报告预测,2019年,“参与维持率”和“贡献维持率”分别为37.7%和47.0%,之后缓慢上升,然后加速。从2023年开始稳步上升,2043年后出现加速迹象,2050年分别达到81.8%和96.3%。因此,仅从制度维持率来看(不考虑人均待遇的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压力不断加大。简而言之,在2019年,将近两个捐助者将支持一个退休人员,而在2050年,几乎一个捐助者将需要支持一个退休人员。

提升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 尽快实现全国统筹

“目前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将出现赤字,并在2028年继续扩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军认为,2019 -2050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连续几年勉强维持正数后,目前余额开始加速增长,赤字越来越大。

提升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 尽快实现全国统筹

尽快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报告建议,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标本兼治,从制度根源和参数改革两个方面引入综合设计方案,以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可持续性。

第一,以降低费用为契机,扩大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目前,增加社会保障收入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制度的激励。一方面,通过降低缴费门槛,将目前未参保的中小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扩大覆盖范围;另一方面,被保险人被鼓励支付更多,赚更多。尽管征税的“外部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增加系统收入的问题,但被保险人逃避缴费的动机和“基数之痛”(指被保险人在降低缴费基数时所产生的诸多道德风险)并没有根本改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扩大个人账户的比重,强化超额支付和超额支付的激励机制,这是制度增加收入和人们积极支付更多的内生机制。

提升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 尽快实现全国统筹

二是尽快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可以考虑两种结构性改革思路:一是改革现行的“统一账户组合”模式,实施国家年金+个人名义账户的“新统一账户组合”制度,既可以消除统筹障碍,又可以增强支付激励和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国家年金是固定的,在底线中发挥着公平的再分配作用;个人账户养老金起到了储蓄养老收入的作用,成为养老保险收入的主要部分。这是一次调整幅度较大的结构性改革,涉及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新定位,但实施制度变迁的成本并不高。二是保持“统一会计”制度不变,改革养老金支付制度,建立与收入挂钩的养老金制度。

提升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 尽快实现全国统筹

第三,合理的设计和各种参数的密切配合。除了体制改革外,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精算平衡还取决于各种参数的合理设计和密切配合。目前,基本养老保险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运行参数,如退休年龄低、缴费年限短、待遇指数化机制尚未建立、缺乏财务动态调整机制等。因此,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改革方案加以完善。包括尽快推迟退休年龄的计划;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建立外汇主权养老基金;完善精算制度,引入财务动态调整机制。

标题:提升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 尽快实现全国统筹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8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