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9字,读完约4分钟

对于“校园贷款”和变体贷款,

国家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已经发出了三次警告

随着近期高校毕业生进入求职高峰期,教育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于2018年10月23日发布了2018年第6号警示,提醒学生“培训贷款”中存在陷阱。据了解,这是今年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发布的第三次“校园贷款”及其相关变体贷款预警。

针对“校园贷”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3次预警

今年4月25日,国家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了2018年第二次警告:提醒学生远离不良校园贷款。今年6月25日,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再次拉响警笛,发出2018年第三次警示,提醒大学生“还贷”中存在陷阱。请对学生小心。

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在预警中表示,随着金融监管等部门的严厉打击,不良“校园贷款”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然而,据媒体报道,为了逃避机构监管,一些点对点的借贷平台已经由“现金贷款”业务转变为“回租贷款”,即所谓的租赁,实际上是一种贷款,其对象是大学生,这严重威胁了学生的权益,对校园安全构成了潜在的隐患。

针对“校园贷”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3次预警

最近,《中国青年报》和中青在线不断关注和报道一系列大学生“培训贷款”事件。国家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总结了此类案件的一般规律:一些非法培训机构利用学生找工作的焦虑,表面上为学生设计各种培训计划,作出提供兼职、实习、推动就业等虚假承诺,主张接受“培训”后直接就业。事实上,培训协议中包含了贷款合同,但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培训内容,这使得许多学生在不知道合同内容的情况下,借高利贷,参与“培训”

针对“校园贷”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3次预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陷入“培训贷款”链条的大学生往往存在法律意识淡薄、信任熟人、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等问题。为了轻松赚钱,一些学生随意交出自己的身份证、手机号码甚至家庭住址,让犯罪分子可以轻松获取大量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然后去各种网上借贷平台骗取贷款。

针对“校园贷”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3次预警

办案人员感到头痛的事实是,在这些案件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在合同上签了自己的名字。许多人在“不退款”条款后逐字抄写,以示确认。事件发生后,大学生普遍反映,他们被迫“被对方愚弄”或“他们必须让我签合同”,但一旦他们签了名,合同就具有了法律效力,这是受伤大学生维权难的最重要症结。

针对“校园贷”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3次预警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大学生也被怀疑是共犯。他们清楚地知道对方正在利用自己的信息编造虚假信息,伪造刷课或购物的假象,骗取各种网上贷款平台的贷款。然而,为了挣几百元,大学生们也参与其中,根据罪犯的指示,用白纸黑字复制假身份信息,或者录制声称拥有独立财力和偿还贷款能力的视频。其他大学生在得知自己被“愚弄”后,招募了更多的学生来弥补损失,并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一定的佣金。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行为鼓励了犯罪分子继续作弊,原本是受害者的大学生后来成了帮凶。

针对“校园贷”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3次预警

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门向学生发出了预警。在类似的情况下,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获得的好处背后一定有一个陷阱。大学生的关键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首先,我们应该通过正规渠道找到工作、兼职或实习。大多数学生在求职等关键时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相信炒作,要仔细识别非法组织精心设置的诱饵。要通过学校等正规渠道寻找实习或求职机会,要深入了解和确认社会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培训内容,以免被非法机构和人员所欺骗。

针对“校园贷”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3次预警

第二,在签订相关合同时要保持警惕。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签订相关合同时,学生应该仔细阅读相关条款,找出实际的资费标准。不要盲目相信“熟人”,不要随意借出你的身份证件,不要在没有“理解”合同条款的情况下轻易签字。签字和签署意味着负责任。如果你不能承担责任,就不要签字。不要做任何要求你父母支付账单的事情。当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时,有必要更多地了解熟悉的财务知识,并咨询老师、家长和老人。谨慎无妨,有一双眼睛也无妨,这样可以提高他们辨别和抵制“培训贷款”及其隐形产品的能力。

针对“校园贷”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3次预警

第三,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自觉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成为现代理性的知法守法者。要明确个人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后果,注意保管相关证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尽快报警,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标题:针对“校园贷”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3次预警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20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