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8字,读完约4分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年粮食进口量超过1亿吨

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1.3万亿金,多年来一直稳定在1.2万亿金以上

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已从1992年的46.6%降至15.2%,是世界上关税水平较低、贸易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收割庄稼的人是所有民族的生命,是国家的财富。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1.3万亿金。中国的粮食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定在12000多亿斤。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也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粮食供应结构不断优化

装载粮食的巨型外轮有序停靠在福建漳州招商局码头、浙江舟山港和大连北良港。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和玉米,以及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小麦不断出口到中国。

“中国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尽管近年来丰收,但仍不能完全自给自足。国际贸易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中国的耕地占世界的近10%,淡水资源占6%,但却要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资源和人口不匹配,也不平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从“吃饱了”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打造全球粮食命运共同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年粮食进口量超过1亿吨。进口粮食品种主要包括大豆、优质小麦、玉米、高粱、大麦及相关产品。“这些年来,中国适度进口粮食主要是利用国外资源来弥补国内水土资源的不足,让我们的耕地和水资源得到恢复。”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彭超说。

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打造全球粮食命运共同体

“越来越多与中国资源互补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那些在陆地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向中国出口粮食,赶上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食品、牲畜和动物进出口商会副会长鲁愚说。

把你的饭碗牢牢握在手里

要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就要立足国内粮食供给,始终把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抓在手中,主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约为每年4亿吨,仅占中国年消费量的三分之二。另外,目前我国单个粮食品种的供需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现阶段,我国粮食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供需结构失衡,优质粮食供给不足已成为“短板”。

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打造全球粮食命运共同体

近几年来,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优质粮食种植面积稳步增加。为了提高粮食供应的质量和效率,国家粮食局于2017年启动了“优质粮油工程”,推动了中国优质粮油建设,推进了优质粮油生产、收购、储存、添加和销售的“五大联动”,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粮油品种,力争到2020年使主要产粮县粮油质量提高30%以上。

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打造全球粮食命运共同体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俊认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中国”的基本原则,坚持“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合理配置有限的耕地、淡水等资源,着力保障基本口粮。

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打造全球粮食命运共同体

要推进储粮技术的实施,合理调整“粮饲”结构,增加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产量,确保粮食市场供应不出现问题。

在粮食储备方面,中国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粮食储备体系,粮库爆满,成为抵御市场风暴的“垫脚石”和“稳定器”。

创建一个全球食物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粮食的紧张平衡并没有根本改变。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和世界都存在许多粮食安全隐患,风险依然存在。各国应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通,促进全球粮食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

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打造全球粮食命运共同体

当前,国际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给国际粮食贸易蒙上了阴影。如何通过国际贸易不断提高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答案是继续全方位对外开放。

如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随着国内外粮食市场走向深度融合,中国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推进全球粮食贸易。多年来,中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农产品平均关税从1992年的46.6%降至15.2%,成为世界上关税水平较低、贸易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标题:我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打造全球粮食命运共同体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1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