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互联网周刊”,本刊聚焦互联网前沿资讯,网络精华内容,交流产品心得。记录科技发展下人民的互联网生活方式,每天为你速递最新、最鲜、最有料的互联网科技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互联网新闻 > 七彩课堂点亮乡土童心,青年力量浇灌家国情怀

七彩课堂点亮乡土童心,青年力量浇灌家国情怀

2025-09-01 15:08:46 /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

——江苏师范大学“光影筑梦 七彩童行”志愿团队扎根徐州乡村开展公益实践纪实

在徐州市贾汪区耿集镇的甘霖书吧里,一群大学生志愿者用创意与热情,为乡村儿童搭建起一座连接家国情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桥梁。2025年暑假,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光影筑梦 七彩童行”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开展为期23天的公益实践,通过“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科技启蒙+生活赋能”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百余名乡村儿童铺就成长阶梯。

厚植家国根脉,筑牢思想之基

“志愿精神是什么?”课堂上,孩子们在“志愿心愿卡”上认真写下答案。团队以“我的祖国我奉献”为开篇,通过故事分享、情景模拟,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种子播撒心田。后续课程持续深化爱国教育:在拼接中国立体地图时,志愿者讲解“山河锦绣,寸土不让”的深意;通过“家乡美景分享会”,孩子们用童言描绘故土风貌,地域自豪感油然而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课堂中,24字价值准则化作趣味判断题,融入日常行为准则。“这些课程像一盏盏灯,帮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团队负责人如是说。

活化非遗基因,唤醒文化自信

如何让千年文明可触可感?团队给出创新答案。汉字之美在笔尖流淌。书法课上,孩子们跟随仓颉造字的传说穿越时空,在水写布上提按顿挫,感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脉动。剪纸艺术焕发新生。非遗工坊中,红纸在稚嫩手中化作吉祥“福”字,对称技法传递着中式美学精髓。青花瓷纹饰跃然纸上。从解读“龙凤呈祥”寓意到设计专属纹样,白底蓝花的素雅穿越时空,在儿童画笔下绽放。传统节日有了新表达。端午课程里,屈原故事与五彩绳俗交织,粽叶飘香通过视频教学“云”传递。

融合科技之光,点燃创新火种

当乡村儿童戴上自制的VR眼镜,惊呼声瞬间充满教室。在“魔法光学”课堂,抽象技术原理化作海底世界的沉浸体验;而“中国科技的神奇”主题日更掀起头脑风暴:从北斗导航到C919大飞机,孩子们在视频与讨论中触摸大国重器。“原来科技离我们这么近!”一名学生课后感慨。最令人惊叹的是的“吸管搭建”活动——没有固定主题的限制,秋千、宝剑、爆米花机在孩童手中诞生,创意火花四溅。

深耕生活教育,赋能健康成长

团队将安全教育转化为沉浸式实验:“小黑盒”模拟夜间道路,反光贴效果直观显现;暴雨天开展的洪涝应急课中,孩子们熟练演练“避坑断电”口诀。健康课堂则化身跳棋游戏,膳食宝塔与护眼知识融入棋盘任务。运动会更是活力迸发:飞盘划过天空,“木头人”定格欢声笑语,团队精神在汗水中凝聚。

延伸公益半径,传递温暖星火

实践尾声,团队走进“爱心家园”助残基地。残障老人缝制的香包针脚细密,青花瓷纹样香囊赠予志愿者手中。“这不仅是为弱势群体‘授人以渔’,更让孩子们理解公益的深层价值。”带队负责人王俊强表示。从受助到助人的理念传递,成为社会实践最动人的闭环。

23天课程背后,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一方面,传媒学子发挥专业优势,将VR技术、影像教学转化为乡土教育新路径;另一方面,儿童反馈反哺高校育人——当看到孩子紧握毛笔的小手、戴上VR眼镜时发亮的眼睛,志愿者周婧怡在总结中写道:“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教育,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可持续的力量。”

专家指出,该项目精准切中乡村儿童三大需求:思想引领的针对性、文化认同的在地性、科技启蒙的前沿性。其“主题模块化、教学游戏化、成果可视化”模式,为高校社会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这个夏天,甘霖书吧的七彩课堂已然落幕,但孩子们心中升腾的梦想才刚启航。当剪纸的红纸屑与VR眼镜的零件共同散落在课桌上,一幅青年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乡村未来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既是“强国有我”的青春答卷,更是乡土中国拔节生长的希望之声。

作者:姜彤、周婧怡、朱沁妍、何雨津、赵楚楚、胡钟灵、陈淇、查丹妮、顾欣悦、刘欣、张博媛

标题:七彩课堂点亮乡土童心,青年力量浇灌家国情怀

地址:http://www.ictaa.cn/hlwxw/57052.html

上一篇:西藏:云端圣境的灵性

下一篇:没有了

心灵鸡汤:

免责声明:互联网周刊是目前中国互联网和IT业界最成功的主流商业杂志之一本篇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互联网周刊将予以删除。

互联网周刊推荐阅读

互联网周刊简介

互联网周刊是中国互联网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更新数据量最大的综合新闻发布 门户网站之一,是国内市民以及国际读者在互联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本刊全景式的记录,并且进行了全面、深入、开拓性的研究,观点客观、平实,材料生动、有趣,又有理论深度,填补了中国网络媒体宏观发展史研究互联网方面的空白,对于当代中国媒体发展和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工作,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